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业务领域

曾因一脸“官相”走红的“五道杠”小学生如今现状令人唏嘘

来源:欧宝体育高清直播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5 12:30:06

  2011年,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爆火,照片里的黄艺博佩戴“五道杠”,表情严肃,被网友开玩笑说有“官相”,以后一定是非官即富。

  但是,十多年过去,他却连二本都没考上,如今的生活过也是平平凡凡,落得这么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。

  2011年,一个小学生的照片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,引发热议,照片里,一个男孩双手插在口袋里,表情十分严肃认真,在他还很稚嫩的肩上,却佩戴着代表荣誉的“五道杠”。

  当时,很多网友看到照片后,都认为这个孩子年纪不大,却显得老成,很有“官气”,因此,他们纷纷猜测,这个名叫黄艺博的小男孩将来肯定会一路顺利,不是当大官就是发大财。

  这件事引起了人类对于青少年教育和价值观导向的讨论,不过,人生总是变化莫测,黄艺博的真实发展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顺利,甚至没能进入心仪的二本院校,最终变得普通。

  这不禁让人想起“伤仲永”的故事,但黄艺博的经历又不一样,他不是简单的“伤仲永”重演,而是在家庭期盼、社会关注和自身成长等多重影响下,被塑造又被瓦解的典型例子。

  “神童”是如何出现的?这往往与家庭期望紧密关联,一些家庭从小就怀有让孩子将来步入仕途的理想。

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他们会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培养,力求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他人,这种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,为“神童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

  可以说,“神童”的诞生,既是天赋的体现,也是家庭“入仕”理想驱动下早期培养的结果,黄艺博在一个公务员家庭长大,爸妈都在政府机关工作,家里充满了政治气息,从小他就听父母谈论国家大事,对政治产生了兴趣。

  和其他孩子喜欢动画片和玩具不一样,黄艺博很喜欢看《新闻联播》,三岁就能认真地坐在电视前了解国家发生的大事。

  父母发现了他这个特点,就开始有意地培养他。他们教他读书写字,鼓励他关注时事,订阅了很多报纸杂志,还特别注重培养他的写作能力,希望他将来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,实现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“官场梦”。

  黄艺博在父母悉心培养下,很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写作天赋,六岁时就能自己写文章,而且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为国家做贡献、为人民服务。他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也像个“小大人”,这在同龄孩子里非常少见。

  他写过一篇叫《中国梦》的文章,文章里充满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盼,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,这篇文章在学校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老师们都夸他很有才华。

  亲戚朋友也夸奖黄艺博,觉得他很聪明,将来有“当官的潜力”,这让他的父母更加坚定了培养他走仕途的决心,他们甚至把黄艺博的成长经历整理成书,希望能激励更多孩子。

  2011年,黄艺博向武汉市长写了一封信,信中针对武汉的交通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建议,这些建议展现出与他年龄不符的成熟思考和深刻见解。

  市长看到信后非常惊讶,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联系黄艺博,并亲自接见了他,会面时,市长对黄艺博赞赏有加,称他为“难得一见的天才少年”,鼓励他继续学习,将来为国家做贡献。

  这次会面成为了黄艺博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“少年天才”。同时,他的“五道杠”照片也在网上迅速传播,黄艺博迅速走红,成为广为人知的“小明星”。

  他曾是闪耀的“少年榜样”、“未来之星”,他的故事频频登上报刊杂志,甚至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,供学生们学习,他频繁亮相电视节目,在镜头前表现得比同龄人更成熟自信。

  他头顶“全国十佳少年”的光环,一时之间风头无两,成为家长们口中羡慕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  但是,媒体和大众的过度赞扬,其实也给黄艺博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风险,这种过度的关注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。

  一夜成名完全改变了黄艺博的生活,采访和社会活动占据了他大量时间,他原本该有的童年几乎消失了,玩耍的自由也没了。

  慢慢地,他和同龄人之间产生了距离,一张合影中,同学们天真烂漫,他却正襟危坐,表情严肃,显得格格不入。

  这张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,有人夸他成熟稳重有领导范儿,也有人说他过于老成,失去了孩子该有的童真。

  随着年龄增长,学习难度加大,黄艺博的学业压力也慢慢变得重。但他还得抽空参加社会活动、接受各个媒体采访,身心俱疲,难以兼顾学习。

  父母对他的期望值不断攀升,盼望他从始至终维持“优秀”的光环,这让他压力巨大,甚至为满足父母和社会的要求,开始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
  网络上也慢慢的出现一些疑问,有人觉得他的文章并非自己所写,而是父母帮忙代笔,更有人找出他文章里的一些语句与其他文章相似,质疑他的写作水平。

  高考是人生路上很重要的关口,对于黄艺博来说,意义尤其重大,他过去备受期待,因此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,对他至关重要。

  他参加了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,因为简历出色,面试时表现得自信成熟,所以顺利通过,看起来他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,前途一片光明。

  然而,命运弄人,他的文化课成绩很差,连二本线都没达到,结果与武汉大学无缘,他最终只能去一所民办三本院校读书,这与他过去的光环形成了鲜明对比,高考成绩不理想,黄艺博之前文章代笔的争议又被重新提起。

  为了保护儿子,父亲承认自己曾经修改润色过黄艺博早期发表的文章,包括那封寄给市长的信和一些报纸文章,他解释说,黄艺博的想法很好,但表达能力不够,他只是帮忙润色了部分语句,文章的核心思想都是黄艺博自己的。

  即使父亲出面解释,质疑的声音依然很大。大家开始讨论“神童教育”的好坏,以及过度包装孩子可能带来的问题。

  风波过后,黄艺博慢慢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,重新过上普通生活,大学毕业后,他选择了一份普通工作,听说是在饿了么工作,生活平静普通。

  黄艺博的经历引发了大家对教育的深入思考,他的发展不如预期,这究竟是因为他自身天赋的局限,还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造成的?

  面对曾经被认为是“神童”的孩子,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?又该怎样避免过度催促,让他们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?

  如何防止“揠苗助长”式的教育,真正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,可以让我们认真探讨和反思。